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调研交流

江苏省泰兴市:择“泰”而“兴” “院士经济”热辣滚烫

来源:江苏政研微信公众号 作者:肖余兵 杨勋 吴欣之 张宇 栾世文

发布时间:2024-07-16 16:05:00

字号: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泰兴地处长江北岸、泰州南部,曾经的“苏中第一县”,步入新发展阶段,既存在科研力量不强、科研基础不佳的“先天不足”,又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攻关的迫切需求,如何破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成为现实课题。近年来,这座靠传统化工产业起家的工贸重镇,以“院士经济”破题,加快获取前沿技术、引进高端项目、推动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跑出领先身位,去年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连续4年获评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一、点燃“院士+”引擎,实现“才富”变“财富”

  院士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端,是各领域科技发展的开拓者、领航人,在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趋势把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还拥有比较丰富的项目资源、人脉资源。泰兴从实际出发,探索形成了院士经济的三种发展模式,借智突破瓶颈、借力转化孵育、借势引领发展。

  院士+平台模式,催生产业聚宝盆泰兴请院士,源自产业与院士间点对点的结合。高端新材料是泰兴化工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高端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支撑,泰兴对此一直孜孜以求。在一次招商活动中,泰兴与新材料领域领军人李亚栋院士达成了项目落地协议,借机成功邀请李院士进一步深化合作,到泰兴成立新材料研究中心,构筑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工艺技术开发、新材料产业化的综合性创新平台。目前,新材料研究中心成功孵化了夏禾科技的新型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材料项目,打破了卡脖子技术壁垒,高端产品每克售价达到1万元,可实现年销售50亿元、税收5.6亿元。目前,新材料研究中心还在孵化美国西北大学郭能博士生物基材料项目、南京大学郝卫强博士新材料项目等一批产业前沿项目。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转化,泰兴化工产业正在加快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型,未来将有更多产品实现从按吨卖按斤卖、再到按克卖的蝶变升级。

  院士+企业模式,收获项目葡萄串一直以来,泰兴高度关注企业的发展,常态化走访服务企业。市领导在一次走访活动中,得知与本地一家企业有合作的缪昌文、刘加平院士,正在为一个新材料项目落户进行比选,这个项目所依赖的环氧乙烷、丙烯酸、盐酸等原料,正是泰兴化工产业链的成熟产品。他们第一时间联系,耐心与缪院士、刘院士反复洽谈,全面展示泰兴的产业优势,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成项目落户,成立了博特新材料公司。该公司投产以来,企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成为全国最大的混凝土外加剂产业化基地,产品广泛服务于核电站、西湖隧道工程、常泰大桥等重点工程。得益于博特新材料公司的牵引,江苏博睿光电、江苏道成管业等企业相继落户,由国家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何锦华教授创办的高导热陶瓷基板和KSF(新型高端荧光粉)项目成功孵化,达到引进一家、带来一串的效应。

  院士+团队模式,挖深人才蓄水池泰兴未来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拥有东圣生物等一批食品领域龙头企业。近年来,受益于院士团队加盟助阵,未来食品产业发生质变。开发区主要负责人毕业于江南大学,与原校长、食品领域领军人陈坚院士有师生之谊,双方在多次交流碰撞中形成了建设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的想法,并得到了中国生物发酵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最终成功落地。得益于院士的人脉资源,开发区后续又成功引进庞国芳院士、谢明勇院士、金征宇院士等专家,招引了院士领衔、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支撑的专业化团队。目前,金征宇院士的新型替代蛋白食品项目、江南大学高敏杰教授的多梯度生物反应器项目等5个具有领先水平的中试项目成功落户,增添了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的发展成色。近年来,泰兴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方式,先后引进了18名院士,集聚了48名国家级人才、上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朋友圈越拓越大,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二、聚焦“+需求”发力,实现“堑途”变“通途”

  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容易走的路,一般都很拥挤;看似难走的路,找准了发力点,破除了中梗阻,往往可以弯道超越、换道领跑。泰兴在发展院士经济过程中,聚焦院士团队普遍关注的产业配套、中试、融资等需求,积极破解瓶颈制约,让院士团队既引得来,也留得住,还用得好。

  一是紧盯配套需求,依托产业链条激活项目春水发展院士经济,光有院士还不行,关键要靠产业承载,实现产业与创新的双向融合。泰兴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么多院士的青睐,既有主动谋划、全力争取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在于产业特色鲜明、应用场景丰富、配套能力强。当泰兴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凝练为工业时,精细化工做到了全国第一,仅泰兴经济开发区就拥有世界500强、化工50投资企业19家,形成了规模近千亿的氯碱、烯烃产业链,是发展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的首选优选园区。我们当初考虑新材料项目落户地,绕不开的是泰兴,首选的也是泰兴,最吸引我们的是园区链式发展,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夏禾科技负责人如此说道。

  二是聚焦科创需求,依托中试放大畅通转化流水找准科创赋能的突破口,是泰兴发展院士经济的基本经验。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也是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可以说,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是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转化桥梁,但由于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和承担风险,成了科研院所和企业两头都不愿的中间地带。泰兴选择错位竞争,积极打造中试载体、完善中试服务,有效解决了院士团队项目的切身需求,也为项目未来在本地产业化赢得了先发优势。当初,李亚栋院士团队一个项目亟需中试放大,泰兴拿出小试孵化器近一半的空间倾力支持,经过两年多努力,实现了产业化落地。目前,泰兴正在加快建设全省首批化工中试基地,尚未正式运营就已收到意向项目28个,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

  三是破解融资需求,依托拨投结合涌动金融活水高端前沿项目,含金量高、含新量高,但往往也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征。泰兴健全政府投入决策机制,出台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拨投结合管理办法,对与省、泰州产研院合作的各类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采取拨投结合的方式予以资金支持,针对项目早期市场融资难的问题,先以科技项目立项拨发资金,帮助团队承担早期研发风险,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融资时,再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完成股权转化或资金返还。以邱仁辉教授团队的棕榈油生物基新材料项目为例,由省、泰州产研院和泰兴给予拨投结合资金共计2100万元,其中泰兴配资700万元,上述资金均以研发资金的形式分四期予以拨付。同时,泰兴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探索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泰兴市级双创引导基金,选择具有专业背景的毅达资本作为基金管理人,目前已投资1支子基金、2个直投项目,金额累计7000万元,带动一批头部创投跟进投资,有效解决了项目融资需求。

  三、做好“共赢”文章,实现“潜力”变“实力”

  泰兴发展院士经济,不是盲目追院士,也不是一时兴起图新鲜,更不是贪院士之名搞花架子,而是突出务实二字,从自身发展情况出发,找准地方与院士合作的联接点、突破口,挖掘合作潜力,建立共赢机制,务求实际、实用、实效,达到彼此成就的实际效果。

  一是追求优势共融,目标一致化。合作的前提是互相青睐,双方各展优势、各取所需,方能形成叠加效应。翻开一个地方简介,都有自身的资源禀赋、特色产业;打开一张院士名片,也都有自己的专长领域、专精方向。深化地方与院士合作,首先在发展目标上必须同频共振。既要让院士团队的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要能推动地方借助高端科创资源,弥补科研基础、科研力量等方面的短板,以顶端人才链最大限度激活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汇聚资金链。

  二是追求价值共创,方式多样化。创造价值是合作的根本目的。泰兴无论是邀请院士建平台,通过平台孵化项目,还是邀请院士办企业,直接落户项目,方式多种多样,归根结底在于找准自己适合的,加快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打通从样品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路径。深化地方与院士合作,必须聚焦需求端、场景端、服务端同步发力。要全力搭建交流对接的桥梁,精心做好全周期服务,促进精准对接、供需匹配,加快完善以需求为牵引、场景为驱动、服务为保障的科技成果多元转化机制。

  三是追求利益共享,保障最优化。利益是合作的纽带。泰兴邀请省产研院参与项目论证,在此基础上,由省、泰州产研院和泰兴市三方按比例分段拨付资金,有效保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深化地方与院士合作,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一方面把好关口,借助专业机构、专业团队,科学研判项目前景,确保资金投向精准、使用高效;另一方面主动让利,不能把政府投资基金等同于社会基金,更不能把盈利作为最终目的,要把重点放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上,带动产业发展上,更多让利给企业、让利于项目,形成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四是追求包容共进,合作长期化。包容的心态是长期合作的良方。泰兴强化顶端人才顶级支持,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落户创业,并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的院士等顶端人才,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最大力度支持,用真金白银彰显真心实意。深化地方与院士合作,不仅要给足空间和舞台,还要给足耐心和时间。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要立足长远发展看项目,着眼全局影响看项目,只要看准了就耐心投、长期投,全力营造尊重规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长期合作、良好合作。

  泰兴发展院士经济的积极探索,生动说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这个重要方法论。因地制宜,是方向,必须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基础,必须摸清家底、了解自身的优势短板,通过专攻主业扬长避短,通过以强带弱扬长克短,通过资源嫁接扬长补短,进一步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是关键,必须精准发力、选准赛道,筑牢产业基本盘、下好人才先手棋、用活资本胜负手、打好政策组合拳,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是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把着力点更多聚焦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真正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