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产业链精准招商有哪些做法?
今年以来,杭州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坚定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不动摇,迅速吹响“集结号”,全面启动“招商季”,市域统筹稳步推进,大项目攻坚取得新突破。今年1月至9月,全市共落地总投资1亿元以上制造业固投类项目319个,同比增长85.47%,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4个,同比增长68.75%。制造业固投类项目落地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全市打好“经济翻身仗”打下坚实基础。
锚定项目招引方向,构建完善关系图谱
一是聚焦五大产业圈谋划招引赛道,形成一张招商图谱。聚焦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谋划确定重点招引的产业链环节,绘制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金融链等招商图谱,确定重点招引项目。
二是借力合作伙伴拓展项目渠道,构建一个招商“朋友圈”。聚力“五大产业生态圈”,聚焦若干重点产业链,聚能中介机构资源,全市联动推进招商合作伙伴计划,根据中介机构擅长领域与专班需求实现精准匹配对接,按照分级分类原则,高质量开展中介招商。
创新项目生成举措,着力提升招引质效
一是紧盯头部企业策划生成项目,建立一个作战图。根据招商图谱,剖析建链核心环节、补链重点环节、强链突出环节,梳理国内外头部企业、产业链引擎项目和关键环节项目,形成目标清单。截至目前,共梳理积累五大产业生态圈招商目标清单共525家。
二是创新举措抓策划生成,构建一套发布机制。首创“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模式,建立“幸会·杭州”城市机遇发布机制,由政府主动释放资源要素,推动“政府给优惠”向“政府给机会”转变。6月20日,杭州市投资促进大会进行了第一批机遇发布,涵盖产业发展、城市运营、金融资本和平台支撑等多方面,让企业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杭州的发展机遇,促进城市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为进一步策划生成重大产业项目创造条件。
加强项目落地保障,推进实现蓄势赋能
一是专班攻坚引领招引落地,建立一支专业队伍。形成“一个产业专班、一套工作机制、一张招商清单、一个工作手册”工作模式,市级产业招大引强专班抓好赛道谋划、信息共享、项目生成、洽谈对接、项目研判等工作,同时引领各区县、各平台快速跟进,强化联动。
二是突出平台招商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一批承接平台。按照差异化错位发展方向,确定各地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根据各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和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园区锁定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园区的产业集聚度,真正发挥产业园区的承接平台作用。
三是聚焦项目落地抓机制保障,建立一套保障机制。出台《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大引强市区联动的若干举措》,进一步加大资金、土地、能耗、人才、基金等要素市级层面统筹和资源投入力度,全力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出台《杭州市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1+6”管理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策划生成、评审分级、协调调度等六项机制,形成了全市层面统一研判信息、调度要素、大抓落实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
绍兴市越城区:实施“三种”服务模式开辟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引育新路径近年来,绍兴市越城区聚焦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及基础性工程师、技术工人需求量大的实际,持续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实施“双元制”“双聘制”“双轨制”等“三种”服务模式,全面助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越城区累计集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近3万人,认定专项人才1100余人,兑现人才政策补贴超3.1亿元;已集聚相关产业链企业近百家,产业规模超500亿元;连续四年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考核中位列全省前二;2023年5月,自主培育的中芯集成在科创板上市。
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紧盯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队伍培养,深化校企“双元制”协同育人改革,成立全省首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绍兴文理学院设置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在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等增设微电子“3+4”中本一体化招生模式,推动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靶向培养产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集成电路人才。目前,累计开设中芯集成、长电绍兴等订单式特色班3个,培养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160名,服务于中芯、长电等十余家集成电路企业。
推行“双聘制”人才引进模式
打破身份、编制、社保等壁垒,率先开展高层次人才“双聘制”改革,迭代实施人才政策4.0版,探索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制、股权激励等多元化薪酬制度,激励市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引进的省级以上领军人才,以“双聘制”兼职形式创新创业,有效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突出问题。目前,越城区通过“双聘制”帮助企业解决急需人才41名。
探索“双轨制”人才评价模式
坚持“谁使用、谁评价”方针,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双轨制”人才评价改革,制定集成电路产业高层次人才专项目录分类评价机制,实行公司法人“举荐制”和青年科学家“免评审”落户制,向集成电路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等下放中级及以下职称评审权限,为企业更好地引育高层次人才及技术骨干力量创造条件。目前,已组织认定公司法人“举荐制”人才6名,为中芯绍兴、长电科技等重大项目认定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12名。同时,率先建设产业人才智能评价应用,依托多跨数据系统比对技术,精简人才评价联审、会审和答辩等流程,将多部门线下串联审批调整为线上并联审批,人才评审时间平均缩减80%以上。
嵊州市: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重大项目极速落地?
近年来,嵊州市在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条件不优越、经济体量不发达的情况下,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提升发展环境“软实力”,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嵊州。2023年一季度和上半年GDP分别增长7.1%和7.9%,增速居绍兴第一、第二,远高于全国全省增速,率先在绍兴获得全省投资“赛马”激励。
实施招大引强“一号工程”
头雁引领。推行“一把手招商团+蹲点招商团”模式,建立市镇两级领导领衔挂帅招商制度,瞄准5G、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招引龙头项目、集聚高端人才、发展总部经济。近三年来,共引进比亚迪新能源、贝达药业、长鸿生物等亿元以上项目132个,总投资达1123亿元,占新引进项目总投资额的80%以上。
乡贤成景。大力实施乡贤回归“越响行动”,组建乡贤招商引才顾问库,及时捕捉促进契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及项目信息回流500余条;每年高规格举办“嵊州越商大会”,近三年来,累计邀请到全球1200余名嵊籍乡贤参加,落地亿元以上乡贤项目57个,总投资超800亿元,掀起“天南海北,大嵊归来”的地瓜经济热潮。
延链拓链。充分发挥比亚迪等大项目龙头效应、辐射效应,同步洽谈一批上下游企业,相继引进新能源企业及关联企业33家,项目10个,预计产值达250亿元;引进新材料企业区关联企业28家,项目10个,预计产值290亿元。
建立重大项目“一对一”管家服务机制
“小二在线”做减法。充分梳理重大项目需求侧清单,主动提前与企业沟通,打消企业投资顾虑。梳理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供给侧清单,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财政、自然资源、金融、能源”4类资源要素向重点项目倾斜,提前规划项目用地、能耗、排污指标,结合重点地块审批“绿色通道”,实现“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为引进项目消除障碍。
“增值服务”做加法。构建多部门贯通协同、闭环运行、扁平高效的工作机制,为重大项目提供“一站式”“定制化”“集成式”精准服务保障。建立“日晒进展+周晒小结+半月会商”工作机制,对项目签约、落地等各个阶段进行量化考评,加速项目落地投产。比亚迪项目从签约、拿地、开工到通线,仅用时285天,被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盛赞“嵊州速度”。
“专项攻坚”做除法。搭建“市长直通车”平台,定期安排“市长化难回访”,针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要素资源、政策处理等堵点难点,整合全市力量研究突破,大幅提升项目推进效率。
打造“越来亲清”最优项目投资环境
疏堵破难、解痛补短,让企业暖心。创新拓展“企情日记”,通过驻企服务员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诉求,通过“企情日记”APP生成“问题化解白名单”,进行“清单式”销号化解。截至目前,“企情日记”流转处置涉企事项2423件,帮助1021家企业解决受侵害、出行难、招工难等实际问题2364个。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企业舒心。成立“护企专业队、法律服务队、安全顾问队”3支专业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企业合规体检、劳务纠纷咨询等工作。截至目前,共出具法律意见954个,开展法制体检1165家。深入推进经济领域风险隐患“清底”行动,开展企业风险量化评估,形成红、黄、绿“三色预警”数字模型,为企业保驾护航。
真心实意、亲清政商,让企业专心。制定畅通政企沟通平台、防控体系标准建设、清廉教育等10项指导细则,打造企业清廉文化品牌,目前已评选清廉企业39家,同时设立企业营商环境监测点95个,聚焦服务、用权等26个方面,建立健全正面、负面和倡导清单,推进问题破难。
遂昌县: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助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遂昌县聚焦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多、项目落地难等问题,“刀刃向内”抓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打造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营商环境最优县。202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2%,排名全市第一。
创新机制,建立高效审批体系
一是创新项目审批机制。出台《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办法》,将审批划分为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四个阶段,明确7个涉审职能部门职责,建立“一事不再议”机制和共性问题解决方案清单。
二是建立预审制度。确定投资的项目,涉审部门启动“拿地即开工”预审程序,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三个工作日内,根据预审意见出具正式审批文件。目前,4个投资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三是实行“四个一”机制。建立“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包到底”的责任体系,以“发现梳理、分办流转、协商解决、督促检查”闭环机制,贯通穿透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目前,20个项目完成施工许可证办理,7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17个项目完成不动产权证办理。
多跨协同,推行极简审批模式
一是前期提前介入审批。项目签订入园协议后,行政服务中心召开职能部门、业主、中介等参与协商会,协助项目业主完成企业登记注册、建设方案设计等12项事项。同步,经开区及属地乡镇做好测绘验收、水电气报装等服务工作。
二是部门协同联合审批。建立9部门“政企合力”审批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规划许可阶段的土地报批、规划设计、审批服务、土地招拍挂的同步办理。审批时限从30日压缩至20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从10日压缩至0.5-3日。
三是容缺受理并行审批。依托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将用地规划许可证等5个环节并联审批,环节7个减少到3个。同时,容缺办理施工许可证的用地批准手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等3项材料。
优化服务,创新多元帮办模式
一是红色服务队伍。组建“48个部门街道+158名党员+349名网格员”的红色帮办队伍,落实“首问负责”服务机制,提供20余项服务。目前,累计服务233次,办理事项520件。
二是专业代办服务。创新“企业点单+中介跑单+政府买单”代办模式,着力解决审批、生产、建设等“五大难题”,实现业主事项“一次性委托”、审批“一人员代办”、材料“一次性提交”。企业从最少跑17次变为“零次跑”。目前,累计代办服务7860余次。
三是工业驻企服务。重塑企业服务机制,组建“县企发展服务联盟”,建立企业联络专员,落实企业码问题诉求“135”限时办结制度,着力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等难题,打造“企业码+驻企服务员”服务体系。目前,累计走访企业1007家次,解决诉求16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