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务公开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调研交流

人文经济学的广陵实践

来源:江苏政研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伟(中共扬州市广陵区委书记)

发布时间:2024-09-02 10:10:00

字号:
分享: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探索实践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作为总书记点赞的扬州好地方核心区,广陵拥有富甲天下”“通史式城市的美誉,历史上就是中国人文经济的高峰地。进入新时代,广陵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使命,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聚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相融共生,在产、城、人互动并进中,打造人文经济学的广陵实践样板。

  一、以文兴业——把人文价值转为经济产值

  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从整体上对经济起着价值引领和内在驱动作用。广陵坚持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推动文化和经济双向渗透、融合促进,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1.文旅融合打造热门打卡地。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指示,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江河交汇、古今辉映是广陵最鲜明的特质,这里积淀了扬州最精华的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有着成为热门旅游城市的天然基因和巨大潜力,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让这里声名远扬。围绕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创建,广陵全力做优大景区,提升城市吸引力。

  主打古城文化游依托四大历史文化街区,聚焦年轻人视角,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老字号传承创新,形成更多热门打卡地。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自2006年起,累计投入近20亿元,打造李长乐故居、逸圃、街南书屋、冬荣园、壶园、武当行宫等一线十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6亿多元,解决各类社会就业2500多人,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

  力推生态观光游以长江、运河两条生态廊道和全长51.2公里的环洲一号公路为纽带,打造集堤、路、景合一的环线风光带,全面串联湾头古镇、明清古城、运河三湾等景点,有效连通大江风情、运河风光、乡村风貌。持续打响花卉节、渔文化节、草莓西瓜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开发旅游体验、生态研学、骑行赛事等新业态,全年吸引游客近5万人,市民下乡首选沿江、乡村旅游首站北洲成为假日旅游新时尚。

  丰富美食体验游发挥淮扬美食富集广陵以及全市唯一食品专业园区的优势,培育发展名店、名厨、名宴,同步招引米其林、黑珍珠等高端餐饮,布局集美食零售、展示、体验、直播等为一体的互动空间,打造环球美食荟萃地,激发旅游消费新热点。今年五一期间,广陵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81万人次,同比增长19.1%,旅游热度持续创新高。

  2.文创供给培育消费增长点。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吃老本思维,通过文化体验和文化产品创造新的文化供给、挖掘新的消费潜力。

  一方面,营造文化体验新空间。策应旅游个性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植入互联网基因,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推动时尚化表达、现代化演绎,让文人墨客从典籍中走出来、名匠大师从工坊中迈出来。皮市街在明朝就以皮货生意兴隆而人气鼎盛,那段历史至今还在为街区注入文化能量,目前集聚各类商户80余家,单日客流量最高达7万人次,年销售额近8000万元,其中边城书店以古籍修复为基础,推出古籍文化创意、文化策展研学,以一家店带火一条街,街区先后创成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新开展嗨!皮市集成功入选“2022-2023年度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

  另一方面,推出文化创意新产品。坚持无创意不设计、无营销不产品,挖掘广陵古建筑、老街区、亭台楼阁等特色地标,以及玉器、剪纸、漆器、琴筝等文化元素,注重实用性、性价比,将时尚潮流、大众审美植入产品设计,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不断催生文旅爆款、热点话题,让文化从展厅走入百姓日常,让广陵更加出圈出彩。自2021年起,举办三届大运河青年文创节,构建大运河青澜文创湾生态体系,集聚70余家文创企业抱团发展,吸引1000余名文创人才在此创新创业,广陵礼好文创设计大赛等文化活动、文创产品火爆出圈,文创赋能产业升级的叠加效应正在逐渐显现,成为引领消费升级、提升发展能级的新引擎。

  3.文化赋能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文化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把握市场主动权,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

  做好文化+农业文章,依托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省市菜篮子基地,结合花卉、渔文化、草莓等农业产业社区打造,培育有竞争力的拳头农副产品。言蹊花卉作为华东地区高端鲜切花产业基地,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结合春节、母亲节、情人节等节庆,以花语文化为抓手,创新培育各类特色花卉,并通过进军餐饮民宿、花艺授课、亲子活动等业态,探索花舍经济新路径,打造扬州首个花韵文化体验区,年产值超1000万元,企业效益持续攀升,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做好文化+工业文章,以创新研发、创意设计、创优品质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扬州食品产业园发挥企业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将丰禾食品、青岛啤酒、东园食品、扬大康源等一批企业串珠成链,打造好地方美食特色品鉴街区,以前店后厂模式开启舌尖上的别样体验。其中,维扬乳业通过研学游”“团体游”“商务游等工业旅游新场景,2023年接待游客近4万人,同比增长近270%,新增企事业单位客户约150家。位于古城的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谢馥春拥有百年历史,始终坚持东方化、天然化、人本化品牌内涵,不断升级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去年一则谢馥春眉粉用了9年仅破皮话题阅读量高达1.3亿,仅十多天谢馥春线上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做好文化+服务业文章,将商业不再作为简单的消费载体打造,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消费场景营造。位于城市核心商圈的汶河街道,在互联网电商的冲击下,不少商铺店面关门,街道创新思路,成立街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立足闲置店面、文博场所等载体资源,加大盘活力度,注入文化元素,构建新型消费空间,今年1-6月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3.6亿元,同比增长9205万元。钟书阁广陵店就是典型代表,其设计风格融入扬州文化和海派文化,呈现出地缘为主线、历史作名片、图书强内里的立体文化形态,被国际知名网站评为世界十佳最美图书馆,成为中外游客来扬的网红打卡地。

  二、以文润城——把人文厚度转为城市高度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繁荣,往往取决于文化的兴盛。注重将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地聚人气、汇文气、积商气,让城市首位度更高、影响力更大、幸福感更足。

  1.在保护传承中提速古城复兴。5.09平方公里的广陵明清古城是全国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城区之一,拥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5个,东关、南河下、湾子街、仁丰里4处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各类文保单位166处,扬州134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在这里集中呈现。按照盐商文化+精致传统生活区总体定位,坚持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理念,推动各类文博资源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南河下、仁丰里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获得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2.76亿元补助,深入实施广陵路、皮市街、仁丰里、小秦淮河4个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开放运营的广陵有盐街区作为首发项目,对二分明月楼、贾氏盐商住宅、四岸公所三处文保建筑修缮活化利用,打造以传统早茶、网红饮品、文化创意为特色的体验场景,让人们在新旧空间交织碰撞中感受古城魅力,去年9月开街即出圈,今年五一期间,日均纳客超1万人次,营业额超20万元。推行古城投资合伙人行动计划,以45万平方米公房资源为核心,以800多处传统民居为支撑,吸引专业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活化利用,先后涌现出130多座私家园林,东关街园宅保护与传承复兴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奖。发端于唐代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不搞大拆大建,只做绣花功夫,通过局部点位的小尺度整治,促发老街区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撬动6000万元社会资本注入,吸引53家以非遗工作室为主体的文旅商户,每年为居民创造直接收益300余万元。文气人气商气实现互促并进、同生共荣,古城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客商投资创业的强磁场。

  2.在守根焕新中加快老城蝶变。文化是老城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扬州主城的东南片区,曾经是老工业区、老居住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困难,广大居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以老旧小区为点、路网水网为线、老城片区为面,统筹谋划,综合发力,发展文创业态,让老旧街区沉淀下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推动老城形象全面蝶变。运河三湾片区过去集聚了80多家高能耗、高排放企业,通过文化挖掘、生态修复,摇身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展示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热门景点,2023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七里河曾是贯穿老城的一条重要灌溉河道,因工业和生活污染导致脏、乱、差、杂、洼问题凸显,通过推动企业退城进园,保留工业记忆,打造人文景观,布局休闲公园、城市书房、绿廊步道等,成为城市双修的样板,让工业带变为生活带。

  3.在开拓进取中推动新城崛起。地处大运河畔的广陵新城,曾经是一片农田庄台,历经18年发展,累计开发投入超700亿元,形成以软件信息、金融、航空、文化、视听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条,成为扬州城市CBD和现代文明的集中展示地,绿色、科技、年轻、活力的标签持续彰显。聚焦产业科创名城主航道,放大全省首批、苏中苏北唯一软件名园品牌效应,用好126万平方米科技产业综合体以及跨境电商产业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扬州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培育创新文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体系,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企业规模集聚,信息产业基地在库四上企业144家,年实现营业收入近50亿元。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机遇,策应扬州大运河十里外滩建设,围绕打造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提升节点公园、沿河绿道,整合老厂房变身新地标,布局文旅项目,设计旅游动线,串联城市中央公园、马拉松公园、京杭湾等节点,建设最扬州的活力商圈。充分用好体操馆、科技馆、李宁体育园、公共文化中心等资源,大力引会办赛,布局精致露营点,打造长三角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以文化人——把人文力量转为发展能量

  人是人文经济建设的主体和第一要素,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大众进行人文精神引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滋养。

  1.以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激励人。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第一动力。回望历史长河,广陵曾经创造了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文化繁荣,从天下玉、扬州工、源湾头的精雕细琢到淮扬美食的精致典雅,从扬州八怪笔墨当随时代的领异标新到扬州园林的巧夺天工,从雕版印刷的技艺精湛到广陵琴派的灵巧跌宕,无不体现广陵人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特质。如今的广陵,注重挖掘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内核,赋能当下和未来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力求在争第一、创唯一中打造更多广陵标杆、优势品牌。弘扬四敢精神,激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规模企业培植、重点企业培优、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强、上市企业培育四大行动,助力企业提升附加值、进军最前沿,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2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40个。其中,万方科技专注于通信、计算机和服务器、智能车辆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各类关键技术,拥有省高新技术产品50多个,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信息化战争能力领域成为行业领军。

  2.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文化集聚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一次次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广陵依托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历史上就是对外开放、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唐代,鉴真大师六次从这里出发东渡出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不远万里,历经艰辛来到扬州,以游记传播中意友谊。清代,运河繁忙的漕运盐运更是把广陵推向了开放交流、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开放的基因深深根植于此,助力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不断竞速攀高。一直以来,广陵把开放作为发展破局的关键钥匙,中欧(扬州)智能制造产业园获批全市首家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倾力打造中意(扬州)美食产业园,集聚欧洲企业20余家,全力开辟中外产业合作发展新天地。先后与无锡锡山区、杭州拱墅区、苏州姑苏区等缔结友好关系,全力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聚力营造好地方、事好办的营商环境,2022年营商环境评价跻身全省32个主城区第7位。实施广聚英才计划,打造人才发展生态圈,2023年获批省双创博士”13人,吸引10个高层次创业项目落户,为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3.以绵延深厚的家国文化引领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与家紧密相连,国家的仁德政治,家庭的美德风气,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广陵名人辈出、群贤汇聚,大街小巷散落着众多名人故居,阮元孝悌、励志、务实、清廉的家风传承,朱自清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吴征镒五之家训等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长。立足当下,广陵注重优秀家风的活态传承,融入日常、做在平常,打造南河下家风一条街、仁丰里毓贤尚廉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通过立体化、多维度、沉浸式情境教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定期发布广陵榜样,推动全社会崇德向善、积极向上,先后获评中国好人”16人、省市级好人模范69人。江苏时代楷模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翔,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二十多年如一日,团结带领社区近万居民善治小家共建大家,将全市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变为全国文明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文昌经验在全市推广。实施青年企业家培育鲲鹏计划,引导传承淳朴家风和父辈经商理念,培育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的新生代企业家。2023年,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区七成的GDP和工业开票、近五成的入库税收,成为广陵高质量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荣的辩证关系。打造人文经济学广陵实践样板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让经济融入人文、把人文浸润经济,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其首要,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点赞扬州是个好地方,特别是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为我们实践人文经济学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立足2500多年建城史积淀的扬州文化,紧紧锚定人文价值的坚实基座,持续促进人文与经济的交融互生,必将绽放城市新的光彩。其关键,必须守护文化根脉,始终保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特别是立足明清古城核心板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让古建筑、旧宅子、老街区等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价值的沉睡资源变身活力资本,真正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重大使命。其根本,必须创新文化发展,大力解放思想,让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将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有机嫁接,实现从文化制造文化创造的跃升,从文化流量旅游留量的转化,在人文资源的活态传承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广陵繁华今胜昔,人文葳蕤谱新篇。根植历史沃土,广陵注重把文化全面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转化为实干争先、勇创一流的价值引导力、精神凝聚力、发展推动力。踏上新的远征,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陵向新而行,聚力打造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板,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不断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