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务公开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文艺星火与科技甘霖 共绘乡村振兴“暖城画卷”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1 09:32:00

字号:
分享:
  四月的准格尔大地,春风拂过黄河岸,一场由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与科技志愿者共同书写的 “三下乡” 故事正在上演。在纳日松镇勿图门村的集市上,身着蒙古族服饰的乌兰牧骑队员与科普志愿者们并肩而立,文艺展演与科技咨询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 “文化润心、科技赋能” 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亲们,咱们的漫瀚调小戏《好人好梦》马上开演!”3月25日,布尔陶亥苏木的文化广场上,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副队长兰伟的吆喝声刚落,掌声已如潮水般响起。舞台上,漫瀚调对唱《天下黄河》高亢悠扬,舞蹈《巴依斯勒》刚劲有力,台下 50 多岁的村民李桂花跟着节奏学起蒙古舞,现学现演的场景让兰伟眼眶发热:“文艺就是最温暖的纽带,我们要让党的声音像奶茶一样融入牧民生活。”
  今年,乌兰牧骑创新推出“文艺 + 宣讲”模式,2 个小分队带着《守望》《幸福就在母亲河的怀抱里》等原创节目走进 13 个苏木乡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政策编成快板、小品,在欢歌笑语中传递到田间地头。在暖水乡榆树壕村的非遗工坊,队员们手把手指导村民制作“黄河故事”系列剪纸书签。这些文创产品在准格尔召镇旅游区展销后,村民人均月增收 800元。“我们邀请了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开设‘流动课堂’,把传统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兰伟介绍道。
  针对留守老人和青少年群体,乌兰牧骑量身定制了 “红色经典周”和“非遗研学夏令营”。在魏家峁镇魏家峁村,8 岁的张小雨跟着队员学唱漫瀚调,兴奋地说:“原来我们的民歌这么好听!”如今,全旗已培育农民文艺队 37 支,沙圪堵镇 “老来乐” 艺术团还登上了旗春晚舞台,实现了从 “送文化” 到 “种文化” 的蝶变。
  近日,在大路镇小滩子村的集市上,科普志愿者们被村民团团围住。“大爷,这是防返贫申报指南,扫码就能了解政策。”“大娘,春季防疫要注意这些事项……” 准格尔旗科学技术协会工作人员一边发放资料,一边耐心讲解。活动现场,400 余册科普读本、500 余份生活物品被村民 “抢购” 一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说:“这些知识比啥都金贵!”
  近年来,准格尔旗科学技术协会构建起 “科普大篷车 + 科技小院 + 田间课堂” 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在暖水乡榆树壕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团队带来的智慧农业技术,让果园管理效率提升 40%;在沙圪堵镇,科技小院研究生王志翀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无人机施肥,“以前人工施肥要 3 天,现在无人机半天就搞定!” 村民王建军竖起大拇指。
  针对春耕备耕、疫病防治等农时需求,准格尔旗科学技术协会常态化开展 “分餐式”培训。在纳日松镇,农技专家现场演示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按照这个间距种,亩产至少增加 200 公斤!” 农民老李边记笔记边说。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全旗累计开展科技培训 67 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200 余人,科技特派员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
  在准格尔旗,“三下乡” 已从单一的服务供给升级为多元共治的 “暖城” 实践。乌兰牧骑与科协、农牧局等部门联动,推出“红色文艺轻骑兵 + 科普轻骑兵”双轮驱动模式。在布尔陶亥苏木,乌兰牧骑队员教村民跳蒙古舞,科协志愿者同步开展防诈宣传;在暖水乡,非遗工坊里剪纸技艺传承,隔壁大棚里农技专家讲解果蔬种植技术,形成 “文化搭台、科技唱戏” 的生动局面。
  “我们每个队员结对指导 1 个村文艺队,从剧本创作到舞台编排全程辅导。”兰伟介绍的 “1+N”帮扶机制,让农民文艺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准格尔旗科学技术协会建立“科技小院+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准格尔苹果科技小院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 1.2 万元。
  如今,准格尔旗 “三下乡” 活动已形成 “四季歌”:春季送科技助春耕,夏季送文化消暑热,秋季送健康保丰收,冬季送法律暖民心。在纳日松镇勿图门村,72 岁的老党员张富贵看着热闹的集市感慨:“党的政策像这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咱老百姓的心田!”
  从黄河岸边到黄土高原,从文艺舞台到田间地头,准格尔旗正以“三下乡”为画笔,在广袤乡村绘就“文化兴、科技强、百姓富”的壮美画卷。这支平均年龄 29 岁的乌兰牧骑队伍,与科技志愿者们一道,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征程,让“暖城”的温度在准格尔大地持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