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务公开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村庄里的致富新产业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16 09:59:00

字号:
分享:
  一块煤矸石能做什么?
  准格尔旗给出的答案:它可以完成年产值6亿元人民币,可为准格尔旗大路镇15个村(社区)每村每年带来纯收入30万元。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会自燃,更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乍一听,煤矸石百害而无一利,但在准格尔旗改写了这块黑石头的宿命。
  历来以“煤海”著称的准格尔旗,出煤的同时,也会产出煤矸石,如何处置,一度成为难题。准格尔旗将“两山”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久久为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通过科技创新,废弃煤矸石摇身一变,登上了新兴产业的“舞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绿色”双赢。
  在位于准格尔旗大路镇房子滩村的内蒙古恒茂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台台设备有序运行,一名名工人紧张作业,各环节衔接有序,全力以赴拉满生产的“进度条”。
  内蒙古恒茂科技有限公司属于大路镇镇属国有公司,煤矸石450万吨综合利用项目以煤矸石为原材料,总投资7000万元。
  “目前公司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同时带动100余台拉运车辆的生计。”房子滩村党支部书记兼内蒙古恒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福军说。
  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距离煤矸石厂3公里,煤矸石分选加工循环利用项目,正在将曾经遭煤矿嫌弃的煤矸石进行智能分选,在生产车间里煤矸石转手成了“宝贝”,被“吃干榨尽”,解决了煤矸石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占用等问题,煤矸石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这块煤矸石原本期待能为社会发光发热,却因身份被识破而被送往矸石场。尽管一开始的命运不尽如人意,但随着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它最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进一步延伸了煤炭产业链条,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站在煤矸石厂区,代福军有了更大的目标:“下一步,还准备进行深加工,从煤矸石的分选、煅烧、再到置土,形成一个产业链,创造更大的价值。”代福军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准格尔旗各乡镇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头号工程”,因村制宜深挖村域优质资源,通过“政府给支持、支部把台搭、企业来唱戏、农户来受益”,帮助更多村民端牢就业“铁饭碗”,成就了当地群众的“大民生”。
  走进位于准格尔旗魏家峁镇双敖包村的内蒙古双敖宝工贸有限公司,“哒哒哒、哒哒哒”宽阔明亮的车间内全自动化手套加工机声此起彼伏,12台整齐排列的缝纫机正欢快地演奏着乡村振兴的交响曲。全自动化手套加工机一分钟约生产一只手套,12台机器一天可生产1.73万只手套。全自动化手套加工机,节约了人工,同时降低了成本,正常编织时,无需人工操作机器,工人只需要将成品手套扎捆、打包。
  “目前,我厂可以生产棉线手套、丝线手套以及各类矿用劳保手套,也具备定制接单手套能力。”内蒙古双敖宝工贸有限公司厂长刘永全说。
  过去,出去顾不了家,在家养不了家,是很多村民的真实写照。现在,随着企业的落地,今非昔比,群众也逐步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王守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厂区机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每个月3500元的工资,既体面又轻松。
  “我就是咱们双敖包村的一位地地道道种地的村民,经过村里安排我去外地培训,掌握了缝纫机的检修维护技能,在服装厂干这份工作,感觉很满足。”王守珍说。
  村企的落地,实现村民摇身变为上班族,让群众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强,推动乡村振兴。双敖包村的不少妇女在“家门口”当起了缝纫工。村里的妇女都有一定的缝纫基础,又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实操锻炼,所以上手快,短时间内便可以熟练使用缝纫设备。在缝纫加工车间,工人把布塞入缝纫机的针尖下,轻踏右脚,机器启动,车间内只听到频繁启停的电机声,和布匹在平台上滑过的摩擦声。
  村民吴丽霞从小跟着妈妈学缝纫,没想到有一天这份手艺成了她赚钱的本事。“村里开了这家服装厂,有机会在这里就业,有份工作,能挣钱养活自己,而且离家很近,不耽误照顾孩子,我觉得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吴丽霞笑着说。
  魏家峁镇把群众就业增收摆在突出位置,依托乡村企业集约化、组织化生产优势,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全力打造乡村稳定就业平台,吸纳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推动乡村产业联动发展。该厂的缝纫加工模式以来件加工为主,正在克服服装的打版设计问题。
  小村企点燃了村民勤劳致富的新希望,也为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憧憬。在企业的洗化加工车间里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该车间可生产洗衣液、洗手液、沐浴露、洗发液还有玻璃水,采用的是市场上较先进的4头追踪式灌装机,如果生产2升的洗衣液1个头1个小时可以生产2000桶,4个头便可以生产8000桶。
  “因为附近的煤车较多,下一步还准备增加生产大车需要的尿素,以及增加生活桶装水和瓶装水的生产。”刘永全说。
  车间生产的洗化用品,水源是村子里的深井水,经过最先进四级水处理设备,EDI工艺处理,水可以达到超纯水。一级生产可达到矿泉水级别;二级生产可达到纯净水级别;三级生产可达到纯水级别;四级生产可达到超纯水级别。水生产完以后,通过可达标乳化罐的搅拌罐,进行加热、剪切,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每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
  “因为洗化用品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水好的话它的保质期长,产品质量也好。我们洗化用品都符合国标的产品。”刘永全说。
  村集体有了稳定的经济支撑,在发展思路上也有了新的提升,如今的双敖包村早已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收模式,还和当地企业“抱团取暖”,“握指成拳”扩大厂子的名气,让群众在家门口端起稳稳的幸福。双敖宝工贸有限公司总投资概算480万元。通过申请中央、自治区、市、旗产业发展资金125万元、产业发展衔接资金200万元、驻地企业珠江集团青春塔煤矿赞助100万元。
  该村将持续以党建引领,采取“党建+”的模式,不断强化集体经济收入,让小产业带动大就业、大发展,解决更多留守妇女、残障人士、家庭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变“单一扶持”为“持续发展”,促进企业良好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工厂采用订单模式生产,粗略预算订单给我们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35万元以上的收入,同时解决村民30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双敖包村总支部书记刘玉斌说。
  魏家峁镇牢牢牵住党建引领“牛鼻子”,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产”,积极培育村集体经济新增长点。“魏家峁镇以党建为引领,带动村企共建,大力发展镇村集体经济,果园经济、采摘经济、牛羊养殖、机械租赁、文旅经济、服帽加工、停车场租赁等集体项目,多业并举,2024年全镇8个村1个社区经营性收入867.35万元、纯收入239.21万元。”魏家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越超说。
  乡村振兴,阔步前行。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个个村庄正焕发新颜,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正在准格尔大地上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