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08 09:50:00
近年来,乌审旗乌审召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与本土文化资源深度融合,通过文艺汇演、生态实践、惠民服务等多元文化载体,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力”的生动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红色文艺汇演 唱响时代主旋律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开展以来,乌审召镇充分发挥文艺“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组织嘎查村社区党组织、文艺团体、居民志愿者等力量,围绕红色主题编排《中国美》《新时代如何好》等原创节目10余个,邀请乌审旗乌兰牧骑进行文艺汇演,通过马头琴演奏、民歌联唱等艺术形式,开展红色文艺演出10场,覆盖群众6000余人次。通过歌舞、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现新时代发展成就,传递“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深植人心。
生态文化实践 绿色基因代代传
“烈日炙烤着毛乌素绵延的沙丘,百余名干部群众在风沙中弓腰劳作,一片片沙障迎风挺立,将沙丘分割成棋盘般的战场”。这是布日都嘎查义务植树点上的场景。
作为“牧区大寨”精神的发源地,乌审召镇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群众教育。一方面结合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打造“青年林”“党员林”“生态体验基地”,传承“铁姑娘”治沙精神,2024年实施义务植树造林面积520亩以上,完成治沙17.72万亩。一方面搭建绿色教育集群,串联“牧区大寨”博物馆、毛乌素沙地生命共同体科研中心,定期举办“老树讲生态”沉浸式课堂,邀请治沙造林模范讲述绿色奋斗史,打造“回顾式+体验式+情景式”教育路线,干部群众通过参与治沙和聆听模范故事,了解党的创新理论,感悟生态文明的根脉传承。
网格化文化服务 惠民暖心零距离
“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没有很多精力去收拾家里,现在的政策真好,还有志愿者帮忙打扫卫生,家里干净多了”。家住惠泽社区的郝在琴感慨道。
为进一步服务群众,提高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的知晓度,乌审召镇打造“微网格+文化”服务模式,组织科级干部、业务骨干、退休教师等41支志愿服务小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精神传递给党员和农牧民群众,通过“炕头恳谈”,开展“集市讲堂”、老兵宣讲、“微光·青苗·绿根”等各类特色品牌宣讲及政策解读200余次,惠及群众超万人次。
浩勒报吉村村民许课义感慨道:“过去身体不舒服还得去镇里看,如今好了,家门口就能给我把脉,多亏党的好政策!”结合“月讲越健康”,医护人员志愿者下沉网格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结合“爱心义诊”“有奖问答”普及医疗知识,开展“送医上门”136次、义诊9次,实现健康服务“零距离”。
乌审召镇通过文化活动的创新实践,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教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形成“文艺传党音、生态铸党魂、服务暖党心”的立体化宣传格局。
下一步,乌审召镇将继续深挖“牧区大寨”精神文化内涵,以文化之力凝聚发展共识,书写“乡村有温度、群众有实感”的幸福篇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