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矛盾、化解纠纷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问题导向,回应群众需求,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方面取得实效,各旗(区)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方法。为此,“鄂尔多斯政法”推出“枫桥经验鄂尔多斯实践”系列,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鄂尔多斯智慧。
2023年7月,文澜雅筑北区居民赖某在小区内骑电动车摔伤,与物业发生了赔偿矛盾。接到求助后,学府社区认真查看事故现场、详细了解实际情况,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小区管理规定耐心调解,最终,双方就赔偿协议达成一致,做到了矛盾纠纷即知即调。
矛盾纠纷化解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人民调解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大量矛盾纠纷被这道“防线”化解在诉讼之前,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今年以来,康巴什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矛盾纠纷集中在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物业服务领域实际,学习借鉴“三分吸附法”,紧扣排查、化解、预防三个维度,推行“数治解纷·三维闭环”工作法,实现线上线下纠纷化解“双轨道”并行,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信访群众吸附在当地、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
一、围绕问题“怎么发现” 以“数字赋能+一街一品”及时掌握矛盾纠纷隐患
用好“数据+”,紧盯民意“晴雨表”。拓展“根数据库”应用场景,实时掌握外来人口、重点人群等类型动态,及时关注房屋使用标签的变化,根据信息数据比对精准识别,开展矛盾纠纷源头防控,有效提高工作质效,形成数据反哺、赋能治理的良好局面。持续用好“多多评”室内码、户外码及商户码,让居民与网格员、民警、物业、“三官两师”直接对话,让住户和商户扫码即可反馈问题和矛盾,矛盾问题纠纷的上报更加扁平直接,做到网格“小纠纷”即知即调、“码上”解纷。
依托“随手拍”,搭建民生“风向标”。依托“多多评”随手拍功能,不断延伸收集问题触角,实时收集群众身边的问题,事权部门按照“事不过夜”的原则立即响应、解决,同时加大对承办单位办理过程的督促、督办,提高问题事件处置效能,第一时间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矛盾升级恶化。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收到上传事件10013件,处置率和实时反馈率均为100%,有效降低了康巴什区接诉即办的接线率。
打造“一街一品”,架起党群“连心桥”。发挥街道社区前置探头作用,以街道社区属地为基本单元网格,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定期盘点问题。针对辖区不同群体、不同矛盾纠纷易发点,探索实施哈巴格希街道“四化”工作法、青春山街道“来暖城青心安”、滨河街道“暖城好邻居”、康新街道“睦邻共治”工作法,形成“一街一品”特色做法。今年,各街道共排查矛盾纠纷199件,化解率达96%。
二、围绕矛盾“怎么解决” 以“一站调处+多元共治”化解矛盾纠纷难点
充分调动群众力量,推行基层一线调处。依托街道社区综治中心,发现道德品行好、群众威望高、调解能力强的居民群众,组建“燕萍调解室”“任若玲工作室”“梅姐工作室”“和善调解委员会”“草根调解队”等品牌调解队伍29支,用好最一线的人民调解力量,建立起最一线的矛盾纠纷化解站点。针对复杂矛盾联动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力量实行分级分调,比如哈巴格希法庭“三前置三优化”工作法,通过前置解纷端口推动交通事故一体化快速处理,滨河街道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开设“律动滨河”专业解惑课堂。
整合专业调解力量,实现中心一站调处。按照“调解先行、分层递进”理念,升级打造区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在化解渠道上,整合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资源,集中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复议、仲裁等多种非诉纠纷解决方式,搭建综合受理、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心理服务、诉讼服务等六大功能区域。在化解力量上,以“常驻+轮驻+随驻”的方式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设置品牌调解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行政调解室、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法官工作室、亲情修复屋、阳光聊天室等功能室,建立调解员专家库。在化解机制上,健全完善岗位职责、受理接待、分流转办、日常管理等制度机制,实现对案件的盯、管、调、确、评全流程节点控制,努力做到“一个大门进来、一个窗口对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一站式”服务。
全面集结共治力量,带动多方联动调处。建立积分激励机制。实行网格员评价积分奖励,并给予“多多评”物质积分奖励。研发“码上调”模块,为人民调解员根据矛盾纠纷化解的数量和成功率赋予一定积分,激发调解力量内生动力。推行“网格下单、全员抢单”模式。由街道研究梳理,在“多多评”平台发布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清单+积分奖励”,先后由共驻共建单位、“两新”组织、在职党员和居民志愿者等主体主动“抢单”解决问题773项,解决率达96.7%,共发放物质积分16.98万元积分。全面推进信访代办。构建“代办员排查+责任部门办理+信访部门督办”的代办工作体系,确定包办领导、代办员、包办员48名,代办事项25件。建立领导包案化解机制。压紧压实维稳工作责任,对群众反映强烈、化解难度较大的信访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个案子、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县处级领导包案工作机制,高位推动、高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
三、围绕矛盾“怎么减少” 以“共同富裕+预防在前”实现社会治理长治久安
凝聚共同富裕合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推行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针对转移农牧民,区级层面牵头设立“共同富裕社区党建联合体”,通过制度保障、储备项目、扶持劳务队等举措保障转移农牧民增收致富。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以来,成功登记备案转移农牧民劳务队214支,分配“以工代赈”项目93个,涉及金额2545万元,累计参与转移农牧民3200余人次,带动就业400余人,预计带动人均月增收达5000元以上。盘活社区集体经济活力,面向城市居民,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成立集体经济公司,通过空间换岗位、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推介展销产品等方式,为有意愿、有技能、有需求的居民实现“家门口增收”。目前,成立社区集体经济公司8家,项目金额450多万元,全年预计盈收约140万元。以引进重点项目带动就业,通过引进京能火电灵活性改造消纳140兆瓦斯新能源等项目,预计带动就业150人。
聚焦强化民生保障,注重源头预防。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实施“温暖工程”、住宅小区品质提升、集团化办学等工作,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各项决策遵循规律、切合实际。今年以来,共有5个重大项目面向社会征集群众意见,切实研判群众意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树立“人人都是网格员”的理念,让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建立以“好人有好报”原则,以“社会贡献度”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为基准的市民品德积分体系。群众可以凭借品德积分获得学位升级、快速就医等优质公共服务,充分激发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内在动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截至目前,共给予正向积分奖励27批次78731人次,减分25批次1081人次,32名家长通过品德积分实现子女学位升级。